欢迎登录晋城河南商会网站! 今天是:2024年4月25日 星期四
首页 > 豫商风采 > 王青海
王青海
发布时间:2016/12/20     浏览次数:7780

行业老大的历练之路

——记晋城河南商会常务副会长、晋城市青海建材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  王青海


    王青海在晋城打拼了20年。1996年,建材行业在晋城刚起步,他犹豫再三结束了在河南省兰考县堌阳镇的鞋店生意,带着7000元钱转战晋城闯市场。那年,他26岁。

    如今,他已46岁,从当初的一无所有到如今建材业的“大佬”,王青海就像一棵大树,在晋城这块土壤上深深地扎下了根。

    毫不夸张地说,晋城大小建筑的装修,相当一部分材料都是从王青海的店里出货的,这点让他颇有几分自豪感。

    其实,在晋城拼搏的河南人不少,但像他这样成功的屈指可数。许多人羡慕王青海的成功,看到了他头顶的光环,却不知道隐藏在背后的艰辛。

   

    父亲的言传身教让他受益终生

  给别人留余地,就是给自己留路子。余地越大,路子就越宽。这是父亲给他上的人生第一课。

    在外人看来,当年的堌阳镇和兰考县一样,是“贫困”的代名词,可王青海家却不算贫困。

    王青海的父亲是部队转业干部。从新疆回到兰考县,带回了1万多元安置费,还被安排到兰考县皮革厂工作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,手里有这么多钱就是名副其实的富裕户,周围的人羡慕不已。

    可这些钱在手里没捂热就出去了一半。有亲戚在堌阳镇开砖厂,借走了5000元钱。王青海说:“当时,母亲反对把钱借出去,认为家里有四个子女和两个老人,用钱的地方多。况且不知道砖厂能不能赚钱,哪年才能还回来。可父亲认为,钱是人挣的,只要下力,总会来的。现在亲戚困难急需用钱,咱拉一把是应该的。”

    正如王青海的母亲担心的那样,这笔钱最终没收回来。亲戚心里愧疚,把卖不出去的砖顶了那笔借款。父亲坦然接受了,并用那些青砖在老家堌阳镇西关村修了五间房子。

    修完房子,手里的安置费一分也没了。王青海的父母思谋着怎么才能赚到钱?这时,父亲在新疆服役时学会的熟皮手艺(把野兽的生皮毛加工成熟皮毛)派上了用场,母亲揽下了给兰考化肥厂加工手套的活儿。由于皮子是奢侈品,买得起的人不多,所以熟皮的收入不多;后来,化肥厂的效益日渐衰落,加工手套的钱也无法兑现,最终只能拉回了几车化肥,堆了一院。

    化肥卖给谁?父母很发愁。村里人用了化肥,只能等来年有收成时才能给钱。父亲想“总比堆在院里风化了强”。就这样,父亲把化肥散给了西关村和周边的村民。最后结算时,收回来的钱寥寥无几。父亲没有催大家结账,他说:“靠种地为生不容易,谁要有一点奈何,能欠咱人情?”父亲在心里勾销了这笔账。

    皮革厂倒闭后,父亲领着一家老小回到了西关村。他和母亲靠种地维持一家人的生计。每到收获季节,其他村民靠卖粮食接济平常的开支,父亲却不这么做。他把粮食都攒在仓里,在过年过节时,把粮食加工成点心,用绵纸包装好,拿到集市上卖,街坊四邻和邻村村民都来买他家的点心,而不光顾他家。因为大家心里亏欠着没付的化肥钱。

    这件事让父亲感触颇深,他对孩子们说:“给别人留余地,就是给自己留路子。余地越大,路子就越宽。”

    这是父亲给王青海上的人生第一课,受益终生。

   

    经历是人生最重要的财富

   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本书,每一次经历就是书中的一段故事或一个篇章,它既可供自己翻看,又可供别人参阅。

   

    19岁到24岁,是王青海人生的一个关键节点。

    1990年,王青海高中毕业回到堌阳镇。高考落榜,前途一片黯淡,不知道该到哪里谋差事。正当他踌躇彷徨时,他的初中同学找到他,劝他跟自己一起到新乡的长城饭店打工。王青海说:“同学说的‘天天能吃上狗不理包子’的那句话诱惑了我,我没有丝毫犹豫就跟他一起走了。”

    当时,长城饭店正在搞二次装修。老板问他会干什么?这句话把他问懵了,他刚从学校出来,啥也没干过,该怎么回答老板?正此时,王青海看到老油漆工正在刷墙,灵机一动就回道:“我会刷漆。”老板说:“那就刷漆,明天我检查你干的活儿。”

    其实,王青海对刷漆一窍不通,撒下这么大的谎,该怎么来圆?他犯了愁,可也只能硬着头皮去做。第二天一早,刷漆师傅还没到,他打扫完卫生,就摸索着开始兑稀料。师傅看他人勤快,做事踏实,就把自己的油漆手艺都传给了他。几年之后,他才知道,师傅的油漆手艺在新乡地区几乎无人能比。

    长城饭店正式营业后,老板辞了原来的采购人员,让王青海负责买食材。他每天要跑两次市场,蹬着三轮车到十多公里外的饮马口和杨店集市,买来的菜品又新鲜又便宜,提升了不少利润。

    闲暇时,王青海和厨师研究用蓖麻油和猪油炒菜,节省成本;推出无锡排骨、葡萄鱼等自己研发的招牌菜,吸引了不少顾客。

    老板颇为欣赏王青海的敬业和钻研劲儿,王青海也把饭店当成了自己的家,只要是饭店的事,他无条件服从。饭店的合伙人是一家企业的会计,看到王青海诚实,就把做账的技巧传授给他。王青海说:“到晋城做建材后,我在饭店学到的会计知识终于有了用武之地。所以说,人一生的学习非常重要。”

    在长城饭店工作期间,有件事令王青海终生难忘。1992年春节前,他经常采购的调味店送了他5斤香油,他百般推辞,店老板怪他不识相,他只好收下了,可心里一直不踏实,毕竟拿了人家的手短,将来若供的货不好,反而不好说。谁知怕什么就有什么,春节过后,厨师告诉他这次采购的香油不好,影响菜品。他马上拎着那桶香油还给了调味店老板,并明确表示中断合作关系。调味店老板多次道歉,还去求饭店老板,王青海都没答应。老板对王青海说:“既然我把采购的事交给你,就不会干涉你的决定,你说啥就是啥。”这件事让王青海涨了见识,他后来经营建材时,同样不干涉部门经理的决策,让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智。

    王青海认为,他一生获得的最大财富就是在长城饭店的经历。他说:“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本书,每一次经历就是书中的一段故事或一个篇章,它既可供自己翻看,又可供别人参阅,任何经历都有启迪或警示作用。”

   

    没有冒险就没有成功

    人需要有破釜沉舟的精神,就好像打仗一样,把吃饭的锅砸了,把所乘的战船沉了,才能激发最大的潜能。

    1996613日夜,王青海辗转反侧,夜不能眠。

    妻子王美玲带着两个孩子毅然决然去了晋城,要到那里闯出一片新天地,而他还犹豫不决,内心的斗争很激烈。

    他和妻子从长城饭店离职后,1994年在堌阳镇开了一家鞋店,因定位不准,生意一直处于亏损状态,已经无力再经营下去,应该另谋营生。可是若离开兰考到一个人地两生的城市,有了事连个帮忙的人都没有,可谓举步维艰。妻子离开前对他说:“树移死,人挪活,我们还年轻,都有一双手,还能饿死,不去闯闯怎么能知道?况且姐姐不是在晋城卖木线吗,咱投靠她去,不信没活路。”

    其实,王青海对晋城也不是完全不熟悉。他经营鞋店期间,偶尔和姐夫一起押车到长治、大同、晋城等地送木线(姐姐家生产木线),拉上近3万元的货,能挣三四千元。不过,因为没有固定客户,这种生意也不常有。

    1994624日,王青海和姐夫到晋城送货,由于需求量小,商家只卸了三分之一,三分之二的货还堆在车上,如果拉回去,这趟生意就赔了,只能就地再找买家。他们住在瑞丰路附近的一家小旅店内寻找新客户。王青海说:“住在那里心焦啊,每天货车要收300元租赁费,三四个人吃住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,扛不住。”

    他和姐夫两人每天分头找买家。巧的是金三角建材城准备开业,正在招商。王青海和市场负责人商量,以一个月500元的价格租下了五间库房。他和姐夫当即退了小旅店,拉着货进了建材城。

    在建材城立住了脚,姐姐、姐夫就把老家的木线拉来,正式开店做生意。因为品种单一,生意一直处于维持状态。王青海建议“增加品种,扩大规模”,姐姐不同意冒险,两人因此产生分歧。王青海扭转不了姐姐的想法,就主动退出,让姐姐一家经营。

    王青海把在晋城的情况跟妻子交流过。王美玲认为,意见有分歧并不影响做生意,可以另立门户,各自按照自己的想法做生意。这样决定之后,王美玲就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走了。

    “一个女人都这么有勇气,我还有什么理由退缩呢?”这是王青海一夜辗转的结果。他说:“人需要有破釜沉舟的精神,就好像打仗一样,把吃饭的锅砸了,把所乘的战船沉了,才能激发最大的潜能。”

    第二天,他开始赔本清仓处理存货;五天后,他带着7000元钱北上晋城,与妻子会合。

   

   风雨过后才能见彩虹

   人就好像一块燧石,敲打得越厉害,发射出的光芒就越灿烂。

   创业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。

   对于建材行业来说,资金是一个大问题。门面房是与姐姐家合用的,五间房子两边各开一个门,中间共用。而进货的钱只有7000+13500元(原来与姐夫合伙送木线赚的),这些钱连进一次货都不够。

    王青海做事一向稳当,不喜欢借贷,他认为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。因为资金严重不足,他可是动足了脑筋。每次到河北正定和恒山市场进货时,姐夫只付经常合作的商家一半的钱,省下来给王青海上货。王青海还与晋城其他五金电料店和油漆店合作,代他们卖货,赚取差价。由于他总是当天账当天结,从不拖延,赢得了合作店老板的信任。

    姐夫和合作店是王青海起步时的最大支持者。仅用了三年时间,王青海就赚了50万,店里的货物也越来越全。王青海说:“只要选择了我的店,就不用再跑第二家。凡是装修用的材料,在我店里都有货。也正是因为货物齐全,我的生意明显比别人的好,还得了个外号‘万全店’。”

    50万赚得不容易,妻子王美玲经常拖儿带女到合作店拿货;王青海冬天坐在货车车斗里到500多公里外的地方进货;拉货路上经常遭遇堵车,几天吃不上一顿热乎饭……王青海说:“人就好像一块燧石,敲打得越厉害,发射出的光芒就越灿烂。”

    随着规模的逐步扩大,王青海的建材城也从城郊向市中心一步步靠拢。1997年,王青海从金三角建材城转到康达建材城,楼上楼下租用了20间门面房,雇佣了9个人。其间还投资50万元,在东大建材城开了分店;2002年,总店从康达建材城搬到了中原建材城,有了专门的库房。前面是展厅,后面是库房,公司的规模已初见雏形,管理日渐规范;2005年,金华建材城招商,王青海盘下了300多平方米的店面,在金鼎路建了1300多平米的大库房;2015年,王青海投资2000多万,买下了红星东街月星商业广场A11栋楼,建材总部在这里有了自己的家。

    20年换了5个地方,每一次转换都是一次重要的选择,每一次选择都离不开王美玲的支持和决断。从中原建材城往金华建材城发展的时候,王青海有些犹豫。虽然中原建材城的展厅和库房有些小,货物展示不全、出货不太方便,但每换一个地方就要增加四五十万的投资,他不想再折腾了。王美玲跟他说:“扩大规模是生意的需要,如果这次投资金华赔了,只当你赌博输了,我不埋怨你。”

    妻子的话又一次把王青海推出了求稳的“安乐窝”。投资金华的成功再次证明了那句话: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,都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。

   

    一个成功的企业需要一个出色的团队

    每个人都需要指导和管理,但没人喜欢从头到脚被“微管理”。企业的领导者只需给团队设定一个目标,放手让他们去做,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
    在青海建材公司里,三个部门经理都是兰考县人,他们也是跟了王青海十年左右的老员工。

    在外人看来,青海建材公司就是一个家族企业,似乎很难管理,其实不然。王青海的姐姐、姐夫、小舅子、同学朋友等都在他的企业干过,但他们工作的时候就是老板和员工,私下里还是一家人。王青海说:“靠人来管人,难免有私心有人情,但靠制度来管人就简单多了。你违反了制度,有相应的惩罚标准;你给公司创造了价值,就有相应的激励机制。公司经营得好了,管理层和基层员工都参与分红,都能享受发展的成果。”

    每年年底分红都很有趣,会上大家还在津津计较谁得的多了谁得的少了,争得面红耳赤,会下大家又亲如一家,互相逗乐:“都是一家人,不过是我口袋里的钱到了你口袋里,明年我一定努力干,让你口袋里的钱回到我口袋里。”

    王青海从不干涉部门经理的决策。他认为每个人都需要指导和管理,但没人喜欢从头到脚被“微管理”。企业的领导者只需给团队设定一个目标,放手让他们去做,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
    结果确实如此。他的三个部门经理各展其才,开源节流、拓展市场、维护客源。在整体经济形势下滑的情况下,青海建材的生意几乎没受影响。负责装修部门的黄经理说:“老板放手让我们干,干得好赚得多。我跟着老板11年了,从基层员工到管理层,其中有我的辛勤付出,更有老板‘天高任鸟飞’的管理理念。在这里,只要你努力,就会有回报。”

    一个姓王的销售员也在青海建材工作了十几年,公司搬了好几次,但她都不舍得离开。她说:“老板为人厚道,即使是来店里采购的装修工人,只要比他年长,他都称呼人家‘哥’;他对顾客诚恳,对自己所销售的产品,他除了介绍优点,还要介绍缺点,让顾客来选择;对于应聘者,哪怕只工作了一天,他也付人家工资。”

    王青海是成功的,因为他打造了一个成功的企业;王青海是成功的,因为他成为这个企业的核心。可王青海认为:“我有一个出色的团队,这是我成功的基础。”


Copyright www.jchnsh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3007752号-1 网站制作:山西妙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
版权所有 晋城河南商会 地址:晋城市凤城路655号 邮编:048000